为什么现代孩子需要《童趣》这样的文言文?
说到文言文,很多家长和孩子第一反应就是”难懂””枯燥”。但清代沈复的《童趣》却完全打破了这一刻板印象!这篇不到200字的小短文,用最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孩童眼中奇妙的全球——蚊子变成仙鹤、土墙化作山林、蛤蟆成了巨兽。这不正是每个孩子都曾有过的天马行空吗?
文言文童趣翻译的魅力就在于,它能让孩子发现:原来古人小时候也和我们一样爱玩、爱想象!通过翻译这些充满童趣的文言片段,不仅能培养孩子的古文语感,更能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。试想一下,当孩子发现课本上的”之乎者也”居然在讲捉蚊子的趣事,该有多惊喜?
《童趣’里面的三大”物外之趣”解析
沈复在文章中提到了三个让他津津乐道的童年趣事,我们逐一来看看这些文言文童趣翻译后的现代版:
第一个是”观蚊如鹤”。夏天蚊子嗡嗡叫,在孩子耳中竟成了仙鹤的鸣叫!更妙的是,小沈复还会用烟熏蚊子,看它们在烟雾中飞舞,活像”青云白鹤”。这种把讨厌的蚊子变成秀丽仙鹤的想象力,是不是让你想起自己小时候把云朵看成各种动物的经历?
第二个是”神游山林”。墙角的花台、杂草和土块,在小作者眼里变成了茂密的森林、凶猛的野兽、起伏的山丘和幽深的山谷。这不正是现在孩子们用积木搭城堡、用玩偶演故事的古代版吗?
最有趣的是第三个”鞭打蛤蟆”。两只小虫打架看得正入迷,突然杀出个”庞然大物”——癞蛤蟆,舌头一伸就把虫子吞了。小沈复又惊又气,抓起蛤蟆就打,还要把它赶到别的院子。这种孩子气的报复行为,是不是特别诚实可爱?
怎样带孩子玩转文言文童趣翻译?
想让无论兄弟们的孩子也爱上文言文童趣翻译?这里有三招简单易行的技巧:
开门见山说,边译边演。读到”项为之强”时,不妨和孩子一起仰头”看鹤”,直到脖子发酸;翻译”鞭数十”时,可以假装拿着小鞭子追打”蛤蟆”。肢体动作能让抽象的文字立刻生动起来。
接下来要讲,古今对照。问问孩子:”你把什么声音想象成别的物品?””你的玩具在想象中是什么?”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”物外之趣”,再对比古人的描写。孩子会惊讶地发现:原来我和古人想得差不多!
最重要的是鼓励创作。让孩子模仿《童趣》,用文言句式写自己的趣事。比如:”余观乐高积木,视其为摩天楼,以人偶为居民,怡然自乐。”不必苛求语法精准,重在培养文言语感。
从童趣到文化:文言文进修的深层意义
《童趣》之因此成为经典,不仅由于它有趣,更由于它揭示了文言文进修的真谛——语言是活的。当孩子们通过文言文童趣翻译发现:古文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,而是古人鲜活的生活记录,他们对文言文的畏惧就会变成亲近。
这篇文章还教会我们一个重要道理:成为有趣的人,古今皆然。沈复笔下那个会玩、会想、会对蚊子说话的小孩,和现代教育倡导的”保护童心””培养创新力”不谋而合。或许,这就是传统文化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——跨越时空的童心共鸣。
下次陪孩子读文言文时,不妨从《童趣》这样的篇章开始。当你们一起为古人的调皮会心一笑时,文言文的大门就已经悄悄打开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