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林觉民与妻书:一封感动亿万国人的绝笔家书

英雄柔情:林觉民与妻书的背后故事

提起辛亥革命,大众总会想起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。而在这群英雄中,林觉民和他的《与妻书》尤为特别。这封写于1911年4月24日的绝笔家书,为何能穿越百年时光,至今仍让人读来热泪盈眶?

林觉民14岁便考入全闽大学堂,是个不折不扣的神童。他与妻子陈意映可谓天作之合——一个是才华横溢的革命志士,一个是出身名门的才女。谁能想到,这样一对璧人,最终却要以一封《与妻书》来诀别?

血泪交融:与妻书的创作背景

广州起义前三天,林觉民在香港江滨楼上彻夜难眠。他知道此行凶多吉少,但更放不下的是心爱的妻子。”吾今以此书与汝诀别矣!吾作此书时,尚是世中一人;汝看此书时,吾已成为阴间一鬼。”这样的开篇,读来怎能不令人心碎?

特别令人动容的是,林觉民小编认为‘与妻书’里面展现出的双重人格:一边是为国捐躯的铁血战士,一边是对妻子眷恋不舍的深情丈夫。他用”珠泪和笔墨齐下”形容自己写信时的情形,这种极度悲伤却又强忍克制的表达,远比嚎啕大哭更有冲击力。

家国情怀:小爱与大爱的抉择

“吾至爱汝,即此爱汝一念,使吾勇于就死也。”这句话道出了林觉民内心最深刻的矛盾。正由于深爱妻子,他才更有勇气为天下人的快乐赴死。小编认为‘与妻书’里面,他将孟子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”的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。

林觉民劝说妻子:”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,为天下人谋永福也。”这种将个人小爱升华为民族大爱的情怀,正是《与妻书》最打动人心的部分。他用生活诠释了”若为自在故,二者皆可抛”的真谛。

永恒回响:与妻书的当代价格

110年过去了,《与妻书》为何依然能引起强烈共鸣?由于它不仅是一封家书,更是一面镜子,照出了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。当我们重读”遍地腥云,满街狼犬”的句子时,怎能不感恩今日的安宁生活?

两广总督张鸣岐曾评价林觉民:”面貌如玉,肝肠如铁,心底光明如雪。”这三个”如”字,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这位写下《与妻书》的英雄。他的故事告诉我们:真正的爱情,从不是自私的占有;真正的英雄,也都有血有肉、有情有义。

如今,《与妻书》已入选中学课本,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教材。每次重读这封血泪写就的家书,我们都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赤子之心。这或许就是《与妻书》最大的价格——它让历史有了温度,让英雄不再遥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