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忆深处的”燕山”牌老伙伴
清明节回老家扫墓时,我又看到了那辆静静靠在老屋墙角的”燕山”牌28自行车。黑色的车身虽已斑驳,却依然能让人想起它当年神气的模样——高高的车座、锃亮的车架、鲜红的尾灯,还有那清脆悦耳的铃铛声。这辆1974年父亲花135元巨款买回的自行车,不仅是全家最贵重的财产,更是那个贫瘠年代里最温暖的记忆载体。
自行车背后的时代印记
上世纪70年代,自行车在农村可是稀罕物。谁家要是有辆新车,那完全是村里的”顶配”装备。父亲为了买这辆车,不知托了几许关系,费了几许周折。记得车子刚到家那天,院子里挤满了看热闹的乡亲——老大众小心翼翼摸着车把啧啧称奇,孩子们偷偷按响铃铛又飞快跑开,那场面比过年还热闹!
这辆”燕山”自行车不仅是交通工具,更是全家的”多功能神器”:赶集时驮着蔬菜去卖,后座加块木板就能变成小货车;村里有人看病、相亲、娶媳妇,都会来借车;就连我第一次看火车,也是坐在它的横梁上完成的。在那个连火车都是稀罕物的年代,父亲的自行车就是我们通往外面全球的”魔法飞毯”。
父亲与车的温情故事
父亲对自行车爱惜得近乎”偏执”——每次用完都要擦得锃亮,车架缠上塑料带防磕碰,链条定期上油保养。但每当乡亲来借车时,他又总是慷慨相借。记得有次邻居借车去县医院,回来时车圈上沾了泥,父亲二话不说就蹲在地上擦了半天,那专注的样子,活像个4S店的老师傅。
后来我给父亲买了更轻便的新车,可他还是舍不得丢掉这辆老伙计。直到现在,这辆完成使命的”燕山”自行车依然守在老屋里,就像一位退休的老兵,静静诉说着那些年的故事。它见证了我们兄妹的成长,承载着全家人的欢笑,也记录着父亲风雨无阻的奔波——车架上每一道划痕,都是岁月留下的深情告白。
如今看着满大街的共享单车,我总会想起父亲那辆叮当作响的老自行车。它不只是代步工具,更一个时代的缩影,一份沉甸甸的亲情记忆。在这个物质丰富的年代,我们或许很难领会一辆自行车曾带给一个家庭的快乐感。但正是这些朴素而温暖的记忆,构成了我们最珍贵的灵魂家园。